0 引言
園區碳排放占全國總量逾30%,已成為中國實現“雙碳"目標的主戰場。
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,我國碳排放問題日益凸顯。數據顯示,能源和工業部門碳排放占比超過80%。隨著“企業入園"趨勢加速,各類工業園區和開發區集聚了密集工業生產活動,園區碳排放占到全國的31%,并呈現持續攀升勢頭。
工業園區已成為落實我國精準減排、貫徹“雙碳"戰略目標的關鍵落腳點。
01 政策東風:零碳園區建設加速落地
2024年末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“建設一批零碳園區"的目標。隨后,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部署中強調實施節能降碳行動,并重點推進零碳園區、零碳工廠建設。
2025年3月,“建立一批零碳園區、零碳工廠"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,進一步強化政策導向。同年6月,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印發《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》,明確了零碳園區的建設標準,并提出八大核心任務。
在政策推動下,全國多地啟動了零碳園區試點建設。截至目前,我國已有21個省份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零碳園區建設工作,并出臺了配套政策支持零碳園區發展。
圖片
02 現狀與挑戰:園區低碳轉型面臨多重障礙
盡管政策支持,零碳園區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。一是企業低碳轉型面臨資金壓力。零碳改造需大規模更新生產設備、建設可再生能源設施,初始投資遠超傳統園區。
二是關鍵性支撐技術不成熟。高效儲能、綠氫制備、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關鍵技術,仍主要停留在實驗室研發和小規模示范階段。
三是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系統性困境。園區內企業長期形成的高碳生產模式具有顯著鎖定效應,特別是鋼鐵、化工等重資產行業轉型成本高昂。
四是政府供給與園區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。現行政策未建立分類指導標準,未能建立與產業特性相匹配的技術路線。
圖片
03 解決方案:安科瑞AcrelEMS園區智慧能源管理系統
針對園區低碳轉型需求,安科瑞推出了以“零碳電源"和“能源調度"為核心的AcrelEMS園區智慧能源管理系統。該方案結合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,涵蓋了可再生能源、電化學儲能、智能充電設施、微電網技術等領域。
圖片
圖片
多能協同與智能調度
系統通過AI算法預測光伏發電量,動態調整儲能充放電策略,確保園區優先消納綠電。某試點園區通過“光伏+儲能"模式,自發自用率提升至85%,余電通過峰谷套利降低電費30%。
圖片
當用電負荷超過變壓器容量時,儲能系統5秒內響應放電,避免超容罰款。某汽車園區應用后,基礎電費降低21%,年節約成本200萬元。
碳排全流程管理
系統自動采集電力、天然氣等能源數據,按照GB/T 32151標準生成碳排放報表,支持月/年報與碳盤查報告一鍵導出。建立企業級碳賬戶,分析不同區域、設備的碳排放強度,輔助制定減排路徑。
圖片
04 實踐案例:上海某科研園區的綠色轉型
上海某研究院希望建立園區級微電網智慧能源管理平臺,實現各項能源的集中化管理。項目實施范圍包括辦公樓、實驗室、食堂等共13棟建筑和7個電瓶車車棚以及一個智慧充電場站。
圖片
技術方案與實施效果
設置AcrelEMS智慧能源管理平臺,監測變壓器能效、分布式光伏、儲能充放電管理、充電樁運維管理等,實現源荷互動、智慧調控、數字化運維管理。
項目實施后,該園區實現了顯著效益:利用光伏發電和儲能系統,企業可以自發自用清潔能源,減少從電網購電量。通過儲能系統在低電價時充電、高電價時放電,優化了電費支出。
平臺參與上海中長期、日內、快速需求響應服務(虛擬電廠),參與電力輔助服務或售電市場獲取額外收益。
圖片
圖片
05 建設路徑:從規劃到實施的關鍵步驟
根據《DB32/T 5156-2025 零碳園區建設指南》,零碳園區建設可分為三個階段推進:
第一階段:完善碳排放臺賬,建設數字化管理平臺,啟動分布式光伏、儲能設施建設,完成重點設備節能改造。
第二階段:實現可再生電力消費占比≥90%,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≥95%,規上企業全部完成碳盤查與清潔生產審核。
第三階段:探索CCUS、氫能等前沿技術應用,具備凈零轉型條件。
06 未來展望:零碳園區成為競爭力新標志
零碳轉型并非單純的環保要求,更是提升產業競爭力、降低能源成本、吸引綠色投資的重要機遇。通過綠電使用降低用電成本、通過循環經濟減少原料消耗、通過數字化管理提升運營效率,這些都將成為園區的“新優勢"。
隨著零碳技術的成熟與政策支持的加強,零碳園區建設經驗將進一步推廣,為全國“雙碳"目標落地提供堅實的園區樣本3。對于園區管理者與企業而言,現在正是布局零碳轉型的關鍵時期,需盡早謀劃、主動作為,在這場低碳革命中搶占先機。蘇州工業園區2024年清潔能源占比已超90%,單位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。揚州經開區運用智慧能碳管理平臺核算某公司光伏年發電量約2000萬千瓦時,節約成本約1000萬元。
隨著“雙碳"戰略深入推進,零碳園區將從示范項目走向規模化復制。那些早謀劃、早行動的園區,不僅將在低碳轉型中贏得先機,更將在新一輪產業競爭中占據制高點。